總結聚氯化鋁絮體上浮的原因有哪些
發(fā)布時間:25-06-27 15:09:02
來源:鄭州億升化工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(shù):
聚氯化鋁(PAC)絮體上浮是水處理中常見的異常現(xiàn)象,其原因可從水質特性、藥劑投加、反應條件、工藝設計等多維度分析,具體如下:
一、水質特性影響
1. 水溫過低
低溫環(huán)境下,PAC 的水解速率減緩,形成的絮體細小且結構松散,密度接近水,難以沉降而容易上浮。例如冬季水溫低于 10℃時,絮體沉降性能明顯下降。
2. pH 值偏離zui佳范圍
PAC 的zui佳作用 pH 區(qū)間為 6~9:
pH 過低(<5)時,PAC 水解受抑制,難以形成有效絮凝體;
pH 過高(>10)時,鋁離子易形成可溶性羥基絡合物,絮體結構被破壞,導致上浮。
3. 水中溶解氣體過多
原水中含有大量溶解氧(如曝氣過度)或微生物代謝產生的氣體(如 CO₂、H₂),會附著在絮體表面,形成 “氣 - 絮” 復合體,浮力增加導致上浮。
二、藥劑投加不當
1. 投加量不足或過量
投加不足:PAC 無法完全中和膠體顆粒的電荷,絮體形成不充分,顆粒細小且分散,沉降速度慢,易隨水流上浮;
投加過量:過多的 PAC 會使膠體顆粒重新帶上電荷(反電荷中和),導致絮體解穩(wěn)、破碎,甚至形成漂浮的細小絮團。
2. 藥劑濃度過高或溶解不充分
濃溶液直接投加時,PAC 局部濃度過高,水解不均勻,易形成粗大但疏松的絮體,內部包裹氣體,密度降低而上浮;
未完全溶解的 PAC 顆粒進入水體后,可能吸附絮體并使其浮力增加。
三、反應條件異常
1. 攪拌強度不合理
混合階段(快速攪拌):強度過大(如攪拌速度 > 300rpm)會打碎已形成的絮體,使其變?yōu)榧毿☆w粒,難以沉降;
反應階段(慢速攪拌):強度過小(如攪拌速度 < 20rpm)導致絮體碰撞機會減少,生長緩慢,形成的絮體松散、粒徑小。
2. 反應時間不足
絮凝反應時間過短(如 < 15 分鐘),絮體來不及生長到足夠粒徑,沉降速度小于水流上升速度,從而隨水流上浮。
四、絮體自身性質問題
1. 絮體密度過低
若 PAC 形成的絮體含水率高、結構疏松(如絲狀或海綿狀),其密度接近水,容易因水流擾動或浮力作用上浮。例如處理高有機質廢水時,絮體常因吸附有機物而密度降低。
2. 絮體破碎與再懸浮
沉淀池內水流速度過快(超過設計表面負荷),或刮泥機運行時機械擾動過大,會使已沉淀的絮體重新懸浮至上清液中。
五、工藝設計或設備缺陷
1. 沉淀池設計不合理
沉淀池表面負荷過高(如超過 2.0m³/(㎡・h)),水流上升速度大于絮體沉降速度,導致絮體未及沉淀即被帶出;
進水口或出水口設計不當,水流短路,局部流速過高,沖擊絮體使其上浮。
2. 污泥排放不及時
沉淀池底部污泥堆積過久,微生物厭氧分解產生氣體(如 CH₄、H₂S),氣泡附著在污泥絮體上,使其上浮形成 “翻泥” 現(xiàn)象。
六、其他干擾因素
1. 水中表面活性劑或油脂
洗滌劑、油污等物質會降低水的表面張力,使絮體難以聚集,且易與氣泡結合形成浮渣層。
2. 藻類繁殖影響
含藻原水中,藻類細胞表面的黏液層會阻礙 PAC 絮凝,且藻類代謝產生的氣體可能附著在絮體上,導致上浮。
億升總結
PAC 絮體上浮是水質、藥劑、工藝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解決時需先通過小試排查投加量、pH、攪拌條件等可控因素,再檢查沉淀池設計與運行參數(shù),必要時調整藥劑品種(如搭配 PAM 助凝)或優(yōu)化工藝流程,以改善絮體沉降性能。